“新余现象”话教育
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 张荣生
世纪之初,在一座百万人口小城市,分布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53所(其中民办职业教育机构47所),在校生人数7万多,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一“现象”,引起了教育部的关注,并派出调研组到新余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经过深入细致考察之后,感慨地说,这是全国少有的“新余现象”。
(资料图片)
“小城市”办出“大职教”
△记者谭建荣 摄
调研组回京不久,教育部职成司再次来到新余考察。在深入考察后,教育部决定在我们新余这座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地处内陆的 “小城”召开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时任市委书记钟利贵高度重视,多次调研职教工作,亲自调度会议准备。
2005年4月26日至27日,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吴启迪,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分管教育副省长,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等领导和专家莅临新余市,在市会展中心召开全国民办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在会上开宗明义指出:“这次会议安排在新余市召开,就是要总结、学习和推广江西省特别是新余市在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的有益经验。”会上,时任市政府市长汪德和代表市政府报告了新余市职业教育工作。我作为时任市教育局局长,在新余职教城规划沙盘前,向周济部长、黄智权省长等领导汇报我市职业教育集中发展、资源共享、学历互认等远景设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隔18年,当时全国交流会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至今想起仍心潮澎湃。抚今追昔,新余职业教育发展的脚印也深深地烙在心中。
△江西工程学院天工校区航拍全景。图片来源:江西工程学院网站
早在1994年,市委、市政府就十分注重加快城市发展,想方设法增加城市人口,把民办教育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规划、加大支持、做好服务。在时任市政府副市长赖世平的积极建议下,市政府无偿审批给了渝州职业学校30亩土地建校园。民办职业教育有了自己的第一个独立校园。赣西职业学院也随后建成。杨名权、詹慧珍、张醒清等都是我市职业教育的创业者、排头兵。
2001年至2005年,当时市委、市政府认识超前,形成了亲校、为校、扶校的浓厚氛围,尤其是时任市政府市长汪德和大胆决策,亲自解难,市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招生、就业、师资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营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方式市场化、招生工作多样化,探索开展了订单教学与弹性学制的创新,推动了新余以民办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职业教育机构由30个增加到53个,在校生由1万余人发展到7.5万余人,校园面积由不足100亩发展到近4000亩,固定资产由7000多万元发展到7亿多元,万人学院达到了4所。2001年以来,新余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均居全省第一,连续7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工作单位。2005年,新余市被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设区市,职业教育成为新余的特色名片。
“大职教”引发“大关注”
△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
2005年7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报道《职业教育的“新余现象”》,这是新余复市以来,《人民日报》首次在头版头条刊载新余市的做法,实现了零的突破,进一步提高了新余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引起了更大的关注,吸引了更多的参观学习者。
时任国家领导人曾庆红、吴官正,时任省委书记孟建柱先后视察我市职业教育。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政府副市长严隽琪、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江苏省副省长王湛、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等领导先后率队来到新余。辽宁本溪、河北衡水、江苏无锡以及湖北几乎所有地市的分管副市长都带队前来新余考察。职业教育成了新余市第二条黄金旅游专线。市外省外教育考察团高达80多批次、1200余人次。每年三四月间,上海、广东、福建等地的数百家企业来新余招聘蓝领工人,每年三万左右毕业生从新余走向全国,并涌现了一大批“就业之星”“创业之星”。
“大关注”助推“高质量”
新余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职业教育对GDP的贡献率达到了13.2%。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的广泛关心关注下,市教育局班子凝心聚力,促进了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等的高质量发展。2005年,市教育局党委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佳班子之一。
△新余一中。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设施领跑全省。2000年,市里投入120多万元,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教育城域网,率全省之先实现“农远工程”全覆盖,为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余一中新校区的建设,成为全省扩大优质高中的典范,全省优质高中建设现场会在新余召开。新余四中等市直学校都进行了改造扩建,尤其是厂矿划地方的学校,面貌一新。暨阳学校是新余市第一所由开发商建设完成并交付市政府管理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省级示范幼儿园在全省占比最高,幼儿园民办公助成为全省样板。
△新余四中。记者谭建荣 摄
狠抓教学质量,高考捷报频传。2004年至2006年,全市普通高考文理都取得了优异成绩。2004年,全省高考理科前十名,我市夺得第六名、第九名的佳绩;2005年,我市高考成绩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06年,全省文理科高考前十名,我市考生均跻身其中。高考捷报频传,也进一步唱响了新余基础教育的品牌,不少邻近市县的学生来余求学。
汲取先进经验,更新教育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学先进、争一流,到上海、北京、衡水等地问道求学。2001年,时任市政府市长洪礼和要我在市长办公会报告赴上海学习考察情况,随后,市政府向全市转发了市教育局《赴上海市宝山区参观学习教育工作报告》。每年暑期,我们都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举办系列报告会,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经验。如:时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洪恩鸿、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胡佩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晓芜、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王晓春、北京市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关鸿羽等都前来新余传经讲学,为新余教育带来缕缕新风。
△市蓓蕾幼儿园。
突出特色品牌,少儿舞蹈享誉全国。我市选送的《打虎上山》《小小男子汉》《妈妈的高跟鞋》等少儿舞蹈节目多次获全国大奖。市蓓蕾幼儿园多次获“小荷风采”等全国金奖,并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到香港驻港部队慰问演出。首都北京、特区香港都留下了新余娃的身影。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我经历了很多岗位,而最难忘的是六年的教育工作。这六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教育系统各位同仁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做强了事业,惠及了学子,成长了自己,赢得了支持,在教育系统形成了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这是最值得欣慰的。
新余发布往期热文推荐
▶徐鸿调研我市挂点帮扶企业▶走进世界锂王的产业版图 ——对话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大家关心的这条泥巴路,预计9月份完成蜕变!来源:新余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郭晋 校对:郭文杰
值班主任:谢丹
值班总编:喻军华
投稿邮箱:xinyuapp@126.com
声明:分享而不忘尊重原创,转载《新余发布》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和原文链接。部分图片、文章、音视频来自网络,请原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酬,联系电话:0790-6446199、6446138。
1个
1朵
5毛钱
天天搬砖的小新
能不能吃顿好的
就看你们的啦
原标题:《“新余现象”话教育》
下一篇:最后一页
“新余现象”话教育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荣生世纪之初,在一座百万人口
1、机械绘图设计就现在来看,不在单一局限于二维图纸的设计,很多加工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